厦门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(记者 吕寒伟 陈洋钦 房舒/文 吴晓平) 在世人知道厦门之前,鼓浪屿早已蜚声海内外;民国年间,鼓浪屿的文化教育和上海比肩;鼓浪屿曾是世界上财富最密集的小岛;从这里,一批又一批的音乐、文化名人走出去……
没有找回迷失的鼓浪屿,怎对得起“鼓浪屿”这三个字?
昨天,文史专家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青年学者等积极发声,深入剖析鼓浪屿乱象时,一个声音在传递:复兴鼓浪屿。
问部门 没牵头就不做吗?
昨天,海峡导报报道面对鼓浪屿乱象,有政府部门推诿扯皮。
市人大常委、民盟厦门市委副主任朱奖怀指出,有很多职能部门有同样的观念:我行政管理的对象,是经过合法审批的企业和个体,因为他们办手续,所以是我的行政管理对象。
“这里有一个大的误区。”朱奖怀说,政府的职能部门,尤其是涉及市场的部门,除了微观管理,比如进行审批、审核、报备以外,更重要的职能是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
当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,第一责任人就是政府的职能部门。比如,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,不是有经过审批的商家才要接受处理,而没有经过审批的商家不需要接受处理。
他说,当市场上有可能出现有悖于现行法律法规的行为,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履行职责,进行监督检查和执法。
“怎么可以说要有人牵头才能做,没有人牵头就不能做呢?”他说,“鼓浪屿的问题,恰恰是这个问题。多个部门口径一致,因为有管委会沟通协调,那他们怎么说我们就怎么配合。”
作比较 中山路有这么乱吗?
同样是人潮涌动,为什么中山路步行街没有鼓浪屿那么乱?是不是中山路上也是随意占道摆摊?中山路要不要也限定人数?
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鼓浪屿上的“二元体制”,去年海峡导报曾经做过专门报道,并推动取消二元体制。市政协特邀研究员沈松宝再次强调,在当前治理过程中,思明区政府和鼓浪屿管委会要如何配合,怎么抓,由谁牵头,必须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
“二元体制”之下,政府职能部门没有统一管理,执行力差,互相推诿。相比之下,在体制机制顺畅的中山路步行街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。
“鼓浪屿的龙头路和中山路同样是文明街,龙头路创建文明街道创到哪里去了呢?”沈松宝一针见血地批评,“厦门一直引以为豪、最有影响的"门前三包",为什么在鼓浪屿上落实不了,这不是社区管理长期以来非常好的经验吗?”
时间轴 10年巨变,两个极端
2003年,鼓浪屿烦。
2013年,鼓浪屿烦。
两种烦的“境界”不同,但结果一样,大家都不满意。
厦门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詹朝霞说,10年前,鼓浪屿上没有地方玩,游客不满意;上岛人数少、消费少,政府在着急。
岛上居民也不满意,因为从2003年开始,为了打造鼓浪屿风景名胜区,与居民生活最相关的学校、医院被迁出去,居民的“安全感”也随之被赶走,人也跟着走了。
10年过去,鼓浪屿旅游人数达到了1136万人次,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人太多,脏乱差,占道摆摊多,“野导”横行,假冒伪劣不绝等,大家更不满意了。
詹朝霞剖析,追根溯源,当初把鼓浪屿的“身份”定位为“风景名胜区”,一系列措施造成大量的原住民搬离,让2003年-2007年的鼓浪屿变成了一个空心岛、贫民岛,岛上剩下老弱病残,而外来人员急速增长,普通大学生在岛上租房过渡等。
“把原住民迁出去,鼓浪屿就是一个躯壳。”她说。
看本质 关键是人的问题
几天前,朱奖怀曾踏足鼓浪屿。“看完后很伤心。”他说,鼓浪屿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问题,可以分为两大问题。
第一,上岛的游客的确太多了。
第二,鼓浪屿的人口结构出现问题。他说,鼓浪屿的户籍人口在急剧减少,非户籍人口在急剧增加,造成原住民正常生活受到影响,很多人的生活配套没有正常进行,如学校、医院、活动场所。
鼓浪屿上占道摆摊严重,不少是外来人口在“经营”。朱奖怀分析,由于鼓浪屿的船票低廉,造成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,一年无数次往返,带来了脏乱差,一些人随便翻进鼓浪屿别墅,导致房子损毁非常严重。
对于人的问题,朱奖怀介绍,2年前他就曾提出要“阶段性地解决"问题鼓浪屿"”,建议限制上岛人数,规范市场管理来限制“野导”生存空间,建议将鼓浪屿全岛纳入景区范围,并提高票价以增加鼓浪屿的旅游收入等。
发深思 社区与旅游区一定矛盾?
鼓浪屿到底是什么?
早在2007年,詹朝霞在成稿“鼓浪屿战略地位和发展策略”的硕士论文时就已经找到,鼓浪屿是一个人文社区。
她对比鼓浪屿和张家界、武夷山的不同,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,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,后两者为了保护山体可以把居住区外迁,但鼓浪屿不同,它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人文社区。
在詹朝霞看来,鼓浪屿的人文社区和风景名胜区应该是皮与毛的关系,人文社区是皮,风景名胜区是毛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
但她沉痛地发现,在2007年以后,鼓浪屿的发展之路,依然是朝着纯风景名胜区去发展,以至于“鼓浪屿风华绝代的时间点已经过去了,覆水难收”。
了解越多,越懂得鼓浪屿的珍贵。“现在的鼓浪屿,是在被践踏,被矮化、低化、庸俗化,被消费。”如今,住在鼓浪屿上的詹朝霞,对鼓浪屿的乱象更有“切肤之痛”。
对于鼓浪屿的未来,詹朝霞思考:人文社区与风景名胜区二者是一定矛盾的吗?可否相辅相成,和谐共生?
画美景 还一个“美丽鼓浪屿”
“如果再这样糟蹋下去,鼓浪屿完了,散伙了,大家也都完了。”昨天,鼓浪屿申遗顾问彭一万忧心忡忡。
他说的“大家”,既包括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老鼓浪屿人、热爱鼓浪屿的厦门人、管理部门,也包括鼓浪屿上的商家。
“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说鼓浪屿不行了,说是吵闹的鼓浪屿,肮脏的鼓浪屿。”他直言。
他提出,中国正在建设“美丽中国”,这是国人的梦想,厦门应当还一个“美丽鼓浪屿”,这也是“大家”所愿。
他描绘鼓浪屿给予游客的美景,应是如此:看着大海,吹着海风,品点海鲜,诗情画意。这才是享受人生。
达成美景的必由之路,是要对鼓浪屿的商业和文化布局进行统一规划,全面考虑游客要在哪里吃饭,在哪里喝茶,划定区域进行文化展示,让游客听到音乐,看到图画,看到精美的艺术,而不是“烟雾腾腾,一边走一边咬东西”。
写箴言 护其貌、美其颜 扬其蕴、筑其魂
对于治理鼓浪屿,沈松宝给出了12字箴言:护其貌、美其颜、扬其蕴、筑其魂。
他说,鼓浪屿的治理,应该要发挥出特有的“鼓浪屿智慧”,渗透到鼓浪屿的改造、保护和发展中去,上升为厦门这座城市管理的“城市意志”。
“我们鼓浪屿,不与人比高楼、比规模、比洋气 (如现代化的玻璃幕墙),而是比特色、比精致、比文气。”他说,这种理念一定要形成普遍共识,纳入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的建设之中。
沈松宝提到一个令人激动的词汇:复兴鼓浪屿。现有的鼓浪屿正在遭受建筑破坏、文化破坏,令人心碎,这是鼓浪屿在改革开放以后面临转变时碰到的难题。
种种难题,要求鼓浪屿必须发动群众、发动社区,共同治理,调动岛上居民、各个单位职工智慧,对大量外来人口进行引导。
“鼓浪屿是活的,应保留鼓浪屿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印迹,保护它固有的价值,才能让鼓浪屿魅力四射,文化触手可及,绽放对现代人的吸引力。”沈松宝描绘。
精彩言论
一个人有命运,一个国家有命运,弹丸之地也有命运。千百年海风吹拂,鼓浪屿只是个寂寂无名圆沙洲,近代才不由自主,表现不俗。 詹朝霞
鼓浪屿申遗是举步维艰。假如把鼓浪屿整治好,获得世界遗产地,这才是对世界有贡献。 朱奖怀
鼓浪屿要赶快整治,源头就是商机,有利益驱动,要下重拳,我参加过无数次的研讨会,不要再开了,大家还眼睁睁地开会,不整治以后就没会可开了。
何丙仲(鼓浪屿申遗顾问)
职能部门要面对现实,发挥执行力,不能把责任推给客观存在的问题。以前说无法可依,现在有法可依了又互相推诿。这是执行力的问题。 沈松宝
鼓浪屿游客容量最好控制在1.5万人到2.7万人,才不会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破坏,才能感受到宁静的氛围。 廖宁(鼓浪屿申遗设计组总设计师)
失去丹霞地貌、没有纳西古镇,还是武夷山和丽江吗?失去人文社区,鼓浪屿还是鼓浪屿吗? 詹朝霞
( 1 )
厦门网讯 据海峡导报报道(记者 吕寒伟 陈洋钦 房舒/文 吴晓平) 在世人知道厦门之前,鼓浪屿早已蜚声海内外;民国年间,鼓浪屿的文化教育和上海比肩;鼓浪屿曾是世界上财富最密集的小岛;从这里,一批又一批的音乐、文化名人走出去……
没有找回迷失的鼓浪屿,怎对得起“鼓浪屿”这三个字?
昨天,文史专家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青年学者等积极发声,深入剖析鼓浪屿乱象时,一个声音在传递:复兴鼓浪屿。
问部门 没牵头就不做吗?
昨天,海峡导报报道面对鼓浪屿乱象,有政府部门推诿扯皮。
市人大常委、民盟厦门市委副主任朱奖怀指出,有很多职能部门有同样的观念:我行政管理的对象,是经过合法审批的企业和个体,因为他们办手续,所以是我的行政管理对象。
“这里有一个大的误区。”朱奖怀说,政府的职能部门,尤其是涉及市场的部门,除了微观管理,比如进行审批、审核、报备以外,更重要的职能是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
当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,第一责任人就是政府的职能部门。比如,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,不是有经过审批的商家才要接受处理,而没有经过审批的商家不需要接受处理。
他说,当市场上有可能出现有悖于现行法律法规的行为,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履行职责,进行监督检查和执法。
“怎么可以说要有人牵头才能做,没有人牵头就不能做呢?”他说,“鼓浪屿的问题,恰恰是这个问题。多个部门口径一致,因为有管委会沟通协调,那他们怎么说我们就怎么配合。”
作比较 中山路有这么乱吗?
同样是人潮涌动,为什么中山路步行街没有鼓浪屿那么乱?是不是中山路上也是随意占道摆摊?中山路要不要也限定人数?
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鼓浪屿上的“二元体制”,去年海峡导报曾经做过专门报道,并推动取消二元体制。市政协特邀研究员沈松宝再次强调,在当前治理过程中,思明区政府和鼓浪屿管委会要如何配合,怎么抓,由谁牵头,必须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
“二元体制”之下,政府职能部门没有统一管理,执行力差,互相推诿。相比之下,在体制机制顺畅的中山路步行街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。
“鼓浪屿的龙头路和中山路同样是文明街,龙头路创建文明街道创到哪里去了呢?”沈松宝一针见血地批评,“厦门一直引以为豪、最有影响的"门前三包",为什么在鼓浪屿上落实不了,这不是社区管理长期以来非常好的经验吗?”
时间轴 10年巨变,两个极端
2003年,鼓浪屿烦。
2013年,鼓浪屿烦。
两种烦的“境界”不同,但结果一样,大家都不满意。
厦门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詹朝霞说,10年前,鼓浪屿上没有地方玩,游客不满意;上岛人数少、消费少,政府在着急。
岛上居民也不满意,因为从2003年开始,为了打造鼓浪屿风景名胜区,与居民生活最相关的学校、医院被迁出去,居民的“安全感”也随之被赶走,人也跟着走了。
10年过去,鼓浪屿旅游人数达到了1136万人次,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人太多,脏乱差,占道摆摊多,“野导”横行,假冒伪劣不绝等,大家更不满意了。
詹朝霞剖析,追根溯源,当初把鼓浪屿的“身份”定位为“风景名胜区”,一系列措施造成大量的原住民搬离,让2003年-2007年的鼓浪屿变成了一个空心岛、贫民岛,岛上剩下老弱病残,而外来人员急速增长,普通大学生在岛上租房过渡等。
“把原住民迁出去,鼓浪屿就是一个躯壳。”她说。
看本质 关键是人的问题
几天前,朱奖怀曾踏足鼓浪屿。“看完后很伤心。”他说,鼓浪屿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问题,可以分为两大问题。
第一,上岛的游客的确太多了。
第二,鼓浪屿的人口结构出现问题。他说,鼓浪屿的户籍人口在急剧减少,非户籍人口在急剧增加,造成原住民正常生活受到影响,很多人的生活配套没有正常进行,如学校、医院、活动场所。
鼓浪屿上占道摆摊严重,不少是外来人口在“经营”。朱奖怀分析,由于鼓浪屿的船票低廉,造成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,一年无数次往返,带来了脏乱差,一些人随便翻进鼓浪屿别墅,导致房子损毁非常严重。
对于人的问题,朱奖怀介绍,2年前他就曾提出要“阶段性地解决"问题鼓浪屿"”,建议限制上岛人数,规范市场管理来限制“野导”生存空间,建议将鼓浪屿全岛纳入景区范围,并提高票价以增加鼓浪屿的旅游收入等。
发深思 社区与旅游区一定矛盾?
鼓浪屿到底是什么?
早在2007年,詹朝霞在成稿“鼓浪屿战略地位和发展策略”的硕士论文时就已经找到,鼓浪屿是一个人文社区。
她对比鼓浪屿和张家界、武夷山的不同,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,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,后两者为了保护山体可以把居住区外迁,但鼓浪屿不同,它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人文社区。
在詹朝霞看来,鼓浪屿的人文社区和风景名胜区应该是皮与毛的关系,人文社区是皮,风景名胜区是毛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
但她沉痛地发现,在2007年以后,鼓浪屿的发展之路,依然是朝着纯风景名胜区去发展,以至于“鼓浪屿风华绝代的时间点已经过去了,覆水难收”。
了解越多,越懂得鼓浪屿的珍贵。“现在的鼓浪屿,是在被践踏,被矮化、低化、庸俗化,被消费。”如今,住在鼓浪屿上的詹朝霞,对鼓浪屿的乱象更有“切肤之痛”。
对于鼓浪屿的未来,詹朝霞思考:人文社区与风景名胜区二者是一定矛盾的吗?可否相辅相成,和谐共生?
画美景 还一个“美丽鼓浪屿”
“如果再这样糟蹋下去,鼓浪屿完了,散伙了,大家也都完了。”昨天,鼓浪屿申遗顾问彭一万忧心忡忡。
他说的“大家”,既包括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老鼓浪屿人、热爱鼓浪屿的厦门人、管理部门,也包括鼓浪屿上的商家。
“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说鼓浪屿不行了,说是吵闹的鼓浪屿,肮脏的鼓浪屿。”他直言。
他提出,中国正在建设“美丽中国”,这是国人的梦想,厦门应当还一个“美丽鼓浪屿”,这也是“大家”所愿。
他描绘鼓浪屿给予游客的美景,应是如此:看着大海,吹着海风,品点海鲜,诗情画意。这才是享受人生。
达成美景的必由之路,是要对鼓浪屿的商业和文化布局进行统一规划,全面考虑游客要在哪里吃饭,在哪里喝茶,划定区域进行文化展示,让游客听到音乐,看到图画,看到精美的艺术,而不是“烟雾腾腾,一边走一边咬东西”。
写箴言 护其貌、美其颜 扬其蕴、筑其魂
对于治理鼓浪屿,沈松宝给出了12字箴言:护其貌、美其颜、扬其蕴、筑其魂。
他说,鼓浪屿的治理,应该要发挥出特有的“鼓浪屿智慧”,渗透到鼓浪屿的改造、保护和发展中去,上升为厦门这座城市管理的“城市意志”。
“我们鼓浪屿,不与人比高楼、比规模、比洋气 (如现代化的玻璃幕墙),而是比特色、比精致、比文气。”他说,这种理念一定要形成普遍共识,纳入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的建设之中。
沈松宝提到一个令人激动的词汇:复兴鼓浪屿。现有的鼓浪屿正在遭受建筑破坏、文化破坏,令人心碎,这是鼓浪屿在改革开放以后面临转变时碰到的难题。
种种难题,要求鼓浪屿必须发动群众、发动社区,共同治理,调动岛上居民、各个单位职工智慧,对大量外来人口进行引导。
“鼓浪屿是活的,应保留鼓浪屿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印迹,保护它固有的价值,才能让鼓浪屿魅力四射,文化触手可及,绽放对现代人的吸引力。”沈松宝描绘。
精彩言论
一个人有命运,一个国家有命运,弹丸之地也有命运。千百年海风吹拂,鼓浪屿只是个寂寂无名圆沙洲,近代才不由自主,表现不俗。 詹朝霞
鼓浪屿申遗是举步维艰。假如把鼓浪屿整治好,获得世界遗产地,这才是对世界有贡献。 朱奖怀
鼓浪屿要赶快整治,源头就是商机,有利益驱动,要下重拳,我参加过无数次的研讨会,不要再开了,大家还眼睁睁地开会,不整治以后就没会可开了。
何丙仲(鼓浪屿申遗顾问)
职能部门要面对现实,发挥执行力,不能把责任推给客观存在的问题。以前说无法可依,现在有法可依了又互相推诿。这是执行力的问题。 沈松宝
鼓浪屿游客容量最好控制在1.5万人到2.7万人,才不会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破坏,才能感受到宁静的氛围。 廖宁(鼓浪屿申遗设计组总设计师)
失去丹霞地貌、没有纳西古镇,还是武夷山和丽江吗?失去人文社区,鼓浪屿还是鼓浪屿吗? 詹朝霞
线路名称 --> | 发团日期 | 参考价格 |
---|---|---|
全程景点安排合理有序而轻松不累;专业接待老年团的导游及医护让游客得到最大的安全保障... |
¥ 2300 起 |